#啾啾夫人的採訪側記
#人在香港的Day4文長慎入
#本篇文章1500字
昨天回國後立刻開啟工作模式,因為滿腦子都是這次去香港的重要任務——採訪「旗袍男」。
.
意外在香港的網媒上看見旗袍男的短篇訪問,其中一段話寫著:「剛開始搜集旗袍很辛苦,因為我是男生,去問人有無旗袍都被當成變態。」
在那篇文章中,這段話在我心裡留下深刻印象,他的故事完美囊括了新聞報導裡人物專訪的幾個要素:除了有人情事,還具備衝突感。
當下立刻找出旗袍男袁建偉的粉絲頁,並去信表達採訪的意願,另一邊著手訂機票、住宿,希望有機會一睹他的旗袍收藏。
.
旗袍之於我意義重大,除了在18歲那年,因為加入北大親善團,訂做了人生第一件旗袍,20歲那年又因參與百年國慶接待任務,訂做第二件旗袍,身為就讀中文系的女子,一襲長衫總是我心裡最端莊典雅的理想造型。
.
但以往常見女性搜集旗袍,少見男性愛好者,因此,飛抵香港的第一天,我便迫不及待地與他聯繫,打算先採訪部分文字內容,感謝他體諒不會說廣東話的我,全程努力用普通話表達意思。
.
走進他位於跑馬地的據點,桌上已擺滿成疊的旗袍,紅的、綠的、花的、紫的;真絲、棉麻、織錦緞....各色古董旗袍讓人看得眼花撩亂。
.
聊過之後,發現旗袍男會踏上收藏旗袍之路,與一張黑白老照片有關。
那是他祖母房內的一幀半身黑白照,袁建偉說,他的祖母一生在富貴人家幫傭,早年日子過得清苦,沒有穿過旗袍,因此看見黑白照的影中人穿著旗袍時的萬千儀態,袁建偉只認為那是女星的肖像。
直到意外得知,祖母40歲時曾到影樓(照相館)租借旗袍並拍下這張照片時,他才驚覺一襲旗袍能讓佣人也能化身夫人。
.
「對我來說,再也沒有什麼衣物比旗袍更適合東方女性穿著」,袁建偉認為,旗袍形象端莊典雅,能凸顯東方女性的特點,在香港發展至今約70年,衣料結構雖沒有太多改變,卻因為花紋設計,讓旗袍永不過時。
他隨手拿起一件1950年代的黑色旗袍,「你看,一件好的旗袍,即使過了數十年,依然很美」。
.
香港土地寸土寸金,他說,自己狹小的房間只能半開房門、側身而入,說話時不忘伸手比劃狹窄侷促的室內空間,但房間放眼所及都是旗袍,能被旗袍包圍,也是他最幸福的事。
袁建偉的旗袍收藏,來源幾乎都是民間捐贈,除了有裁縫師傅量身訂製,更多的是早年婦女自製的旗袍,簡單的針腳中,彷彿可以感受到婦女為自己裁製旗袍時雀躍的心情。
.
他靠著不斷詢問身旁女性、深入舊樓、廢墟,在垃圾堆中淘寶,面對數年「變態」的質疑,終於逐漸打開收藏旗袍的知名度,短短12年間,超過1000件的旗袍豐富了他的生活。
袁建偉的收藏多屬於民間日常穿著的旗袍,從1950年代海派風味十足的傳統旗袍,到1970~80年代融合西方設計的新式旗袍,其中更不乏海外華人捐贈的老旗袍。
他認為,每一件老衣服都會有它的故事,這也是旗袍迷人之處,對於自己的藏品,袁建偉幾乎都如數家珍,旗袍主人是誰?當時為何會製作這件旗袍?回憶起夾藏在一針一線裡的情感,總讓他的心裡湧現滿滿感動。
.
「中國因為文化大革命,當時旗袍被視為舊時代產物,中國人不穿旗袍,但旗袍文化卻在香港與台灣深耕、延續,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。」袁建偉認真地說。
但話鋒一轉,他更感嘆,「社會進步了,傳統卻不斷消失」,成衣時尚大行其道,如今旗袍在年輕人眼中,已是上個時代的產物,面對逐漸凋零的中華文化,他希望旗袍能在自己手中找回榮光。
.
因此他拜師、學習服裝設計,甚至到中學傳道授業,旗袍幾乎佔據了他的生活,但袁建偉平靜地說,「推廣旗袍文化,不只是讓人穿上它,應該是讓人認識它」,因此他帶著對旗袍的熱情走上講台,告訴學生如何挑選旗袍?從何理解旗袍?「哪怕100人中只有1人能夠理解,那也足夠了」。
.
我好奇地問他,為何取名旗袍男?他簡單地說「因為我喜歡旗袍,而我是男生」,旗袍男這個稱號,對他來說意義非凡,就像是蝙蝠俠、鋼鐵人,有了稱號就有了使命感,讓他以傳承旗袍文化為己任,而自己的一生,都將與旗袍的絲絲縷縷交織成一片永不退流行的華錦。
.
本次因為報導拍攝需要,我有機會穿起這些年紀都比我大的老旗袍,感受50年代扎實的技藝,並深深為旗袍之美著迷。
而報導將於10月15日見刊於自由時報生活週報,文中將聚焦在他的收藏故事與各個年代的旗袍特色,因此,稿件寫不下的內容與感動,就容我先在這裡與大家分享吧。
#啾啾夫人記事本
#以前的人好瘦很多我穿不下啊啊
#自由時報生活週報
#點進照片看旗袍的介紹